首页 > 榜样力量

2024年度“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教书育人榜样——李延祥

发表日期:2024-07-17

李延祥,男,汉族,民盟盟员,现为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李延祥教授从事中国矿冶考古研究三十余年,不断为我国冶金考古事业增光添彩,以匠心精神和求实鼎新的态度讲述着北科大自己的考古故事。发表论文数百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 5 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项及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多项。 

如琢如磨,探索古代冶金文明奥秘

1985 年,李延祥毕业于东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本科毕业时出于从小对冶金和历史的热爱,报考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专业,师从柯俊院士开展冶金考古研究工作。冶金技术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能够为揭示文明化进程提供重要论据,李延祥躬耕服务北科冶金考古研究三十余载,谱写北科考古的科技华章。

在对当时国内几处重要冶金遗址的研究过程中,李延祥逐步探索出通过研究冶金炉渣来揭示古代冶金技术内涵的技术路线。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此项方法对全国数以千记的冶金遗址展开踏查与分析。 

另辟蹊径,构建青铜冶金产业格局

冶金考古万里行,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李延祥另辟蹊径探索中国的冶金文明,根据历年来对大量冶金遗址的踏查与研究工作,构建了青铜冶金产业格局。该格局分析了中国的青铜时代不同地区的产业面貌,针对其共性与差异性进行了细致分析。李延祥教授提出了“中国古代的青铜产业共性在于普遍存在采矿、冶炼遗址分离现象”,“采矿在山,冶炼近水,河流是重要通道”,“采用石器采矿”,”冶炼遗址经过精心选择”等重要认识及论断。 

旁征博引,推动古代金属材料研究走向公众视野

在科研工作中,李延祥教授醉心于揭示中国古代金属矿冶活动的奥秘,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寻找古代矿冶遗迹,专精于冶金考古领域;而在工作之余,李延祥教授更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致力于推动古代金属材料研究走向公众视野,先后撰写中国和世界重要的金属史话百余篇,其中包括南美洲、非洲、西亚、欧 洲、西伯利亚等地的冶金生产等;从南非钻石和黄金的发现到所罗门王的宝藏之争,从大马士革剑到中国的越王勾践剑的介绍,重要的古代金属故事旁征博引、 信手拈来。李延祥教授深入浅出,讲述着一件件令人耳目一新的金属故事,既有追寻女娲补天五彩石的浪漫,亦有钢铁铸就大汉威的豪迈,带领公众走向一个丰富多彩的金属世界。

正是由于专精于博通的结合、日复一日的坚持,李延祥教授相关成果广受媒体报道,他主讲的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系列课程,曾入选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网。李延祥教授亦曾多次受邀参加相关考古节目、科技史节目等科普节目的录制,例如《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解码科技史》等,并作为主讲嘉宾到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讲座交流,致力于推动公众对中国 古代矿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使得矿冶遗址调查与金属文明探索这一工作广泛为公众所知。

李延祥教授无论在冶金考古领域的专精,抑或在推进矿冶文明的公众理解方面的博通,均体现了作为一名北京科技大学学者“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同时,李延祥教授先后培养硕博士生百余名,为国家机关、各地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未来必将在各地的工作岗位中推动着我国的冶金考古事业,使这项工作受到更多的关注。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理论学习网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