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和太阳能材料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研究分会等理事和专家委员等。
田建军教授聚焦半导体电子材料研究领域,在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研究成果被提名202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Chip》2023 年度中国十大芯片研究进展,荣获省部级一等奖 2 项和中国专利银奖 1 项。培养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和十佳学术之星等 50 多名研究生。研究室荣获北京科技大学 2023 年度“建龙”最佳团队。
传道授业,培育桃李
秉承“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理念,坚守一线教学,践行言传身教。主讲本科生课程《功能材料》,把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近 5 年指导了 21 名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理促学、孕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 2020 年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周宪峰、徐佳宁、何岳霖、李晓荣等同学开展“量子微光-面向高清显示的钙钛矿量子 点 Micro-LED”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3 年荣获新工科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3 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教导学生要严守学术诚信底线、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师亦友。指导博士研究生 18 名(毕业 8 名),硕士研究生 31 名(毕业 21 名),其 中毕成浩同学获得 2020 年北京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和 2022 年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白慧文、王梦茹等同学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成浩、袁吉峰、郑超等同学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有 20 余位同学 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023 年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第九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
甘为人梯,当好引路人
在 2015 年组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作为团队负责人一直秉承甘为人梯的理念,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协助青年教师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其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做好发展规划等。青年教师张林兴迅速成长,先后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青年教师黄菲在 2018 年入选“香江学者计划”,2023 年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参与搭建和建设“先进粉体材料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和联系人)和“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等平台,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搭建高水平的科教平台。在2020年荣获北京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研究室荣获北京科技大学 2023 年度“建龙”最佳团队。
秉承求实鼎新精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为了突破发达国家在集成电路新型半导体及电子器件方面的技术封锁,带领团队聚焦发展溶液工程制备低维半导体薄膜及其电子器件的新途径。经过了 10 余年的攻关,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低维半导体外延薄膜和类单晶薄膜的制备的新工艺,获得国际上原子尺度下最高的铁电性能,建成了 1 单元 32 级独立电阻态的集成电子元件,为“后摩尔时代”相关逻辑和微型存储单元提供新路径(Science, 2023, 379, 1218;Nature Commun. 2024, 15, 693)。开发出基于氧化物和卤化物半导体类单晶低维薄膜光电子和铁电集成器件(Adv. Mater. 2021, 33, 1905245; Adv. Funct. Mater. 2022, 32, 2209070;Adv. Funct. Mater. 2024, 34, 2312209),以及多种高效新型光电子集成器件 (Adv. Mater. 2021, 33, 2006722;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014; Nano Lett. 2023, 23, 2405)。
上述工作被中科院、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网和美国化学会等进行了亮点报道,被国际同行在 Nature Mater.、Nature Photon.等期刊上评述 为“state-of-the-art”(最先进)、“record efficiency”(纪录性能)等。研究成果也被提名 2023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Chip》2023 年度中国十大芯片研究进展。相关工作先后获得了省部级一等奖 2 项和中国专利银奖 1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