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为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零件近净轧制成形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朝阳老师先后讲授专业课程10门次,已培养研究生38人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10余名,其中获宝钢特等奖学金1人、宝钢奖学金1人、国家奖学金12人、北京市优秀硕士论文1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5人。获第二届校“十佳导师”、第七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等荣誉,长期从事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方向研究。
助力机械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
坚守教书育人的理念、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参与完善了先进制造方向课程体系。将“科学前沿、先进技术与重大需求”融入教学内容,更新了教学素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升;形成“材料-设计-制造-仿真”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了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数字化设计与分析能力。五年来,承担11门次、1298学时的教学工作,受到督导和学生的广泛好评,授课学生达2601人;其中本科生7门次、996学时、1558人,研究生4门次、302学时、1043人,出版著作3部。
做好大学生活的护航人
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自身垂范榜样力量共情为载体,通过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引领胸怀天下、奉献、拼搏进取精神内在;以专业认同感为核心,以专业认知和学业规划为载体,通过集会私聊双管齐下搭建同年级、高低年级、师生三维碰撞桥梁,全方位引领学生学业发展;以科创能力为核心,以学术活动、科创竞赛、工程实践等为载体,建立以本、研互助和以助研项目、竞赛、专利、论文的链式组合提升学生科创能力。所指导本科生评价“遇见孙老师,让我和我的同学们找到了更好的自己!这便是孙老师——我们心中的最佳导师”。指导的本科生40%光荣入党,60%获宝钢特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获优秀三好学生、十佳班长等20余人次;竞赛获奖国家级27项、省部级25项、校奖若干;4人参加建党建国纪念及冬奥志愿活动;8人保送清华、浙大等。如郑洋同学荣获宝钢特等奖学金(全校唯一)、校长奖章(全校11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全国毕设大赛一等奖等,竞赛获奖国家级10项、省部级12项,论文6篇、专利7项,以年级第一保送清华,被作为典型榜样在北京日报APP、校内网络广泛宣传。2014、2016获校优秀班导师、2019、2021、2022获校优秀导师、2022荣获第二届校“十佳导师”(全校十人)。
做好研究生的科研引路人
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围绕学科前沿理论或工程应用区别性选题,参与项目申请、执行和结题全过程,促进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挖潜;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实际工程问题,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实验一线、工厂一线,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并拓展科研思路,全部博士和部分硕士均具学术交流经历,如郭宁、蔡旺等多位博士赴海外联培;为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会学、会做、会讲、会写”四会能力,指导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所指导研究生由衷评价“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生活中最贴心的‘老’朋友!”。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7人、硕士31人。国家奖学金12人、宝钢奖学金1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5人、校优秀毕业生8人、优秀博士后2人、北京市优秀硕士论文1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校优秀硕士论文6人、校十佳学术之星提名1人、院十佳学术之星5人等。如郭宁博士获全国冶金系统杰出人物、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发表IJP等期刊论文7篇(学院首篇),曾在学校宣传报道。2018、2019被评为“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奖和2020“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全校十人)。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作为副院长、先进成形制造学科带头人、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和零件近净轧制成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发扬胡正寰院士为代表的老教授“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和“冶金机械”精神,以省部级平台为载体,以先进成形制造为主线培养学科交叉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建立德才兼备、学科交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近五年团队承担包括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1项、面上青年项目18项,总装预研、慧眼行动、国防173等在内的5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近10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发明专利80余件。团队青年学术骨干李瑞教授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并晋升教授、曾新喜副教授获博新计划支持、李培培副教授入选博士后海外引进计划和北京市青年托举计划,冯少川副教授获博士后海外派出计划支持、钱凌云副教授和曾新喜副教授均被评为优秀博士后。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
瞄准先进制造国际研究前沿,面向航空航天、核电等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求,深化和拓展了先进材料多尺度力学行为基础研究,加强了先进成形制造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成形制造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将多种微结构联合增强增塑拓展到成形制造性能调控及服役性能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合、面上、NSAF、青年等)9项、装备预研项目(共性技术、快速扶持、联合基金等)6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其中难变形合金热挤压工艺技术相关成果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获广泛应用,轻量化高性能复杂构件成形技术成果在航空航天领域武器装备轻量化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支撑了钢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和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