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榜样力量

郑莉芳:静心研习教学,用心用情育人,潜心科学研究,全心履职尽责

发表日期:2022-09-16

郑莉芳,女,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师德榜样。

郑莉芳自任教以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职业道德,把教书育人作为立身之本,把立德树人作为神圣使命。长期坚守教学科研一线,静心研习教学,用心用情育人,潜心科学研究,全心履职尽责。

1.静心研习教学,站好三尺讲台把课讲精彩

教书是门大学问,更是个良心活。自入职起就树立了要把课讲好的目标。①教学技能上,勤学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讲课技巧,力争把枯燥的工程原理讲活、讲生动,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②教学理念上,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将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拓展思维。③教学方法上,精选最新科技前沿知识和工程案例入课堂,促进“传统基础知识+科技发展前沿”有机融合。④教学作风上,一丝不苟研究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坚持为人师表,以好教风带动好学风。

主讲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2022)、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并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9)和“学习强国”平台(2021)。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2)、宝钢优秀教师奖(2021)、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2020)、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2020)。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奖(2021)、机械类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征集最佳展示案例奖(202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审一等奖(2014)。

2.用心用情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为学生喝彩

构建新型的教与学关系,让学生唱主角。用心用情育人,坚持知识讲解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①更新教学内容,“请进来”搞活课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丰富多彩的案例库、视频库、文献库,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②创新教学思路,“带出去”实习实践,连续9年自费带领本课堂学生参加北京国际工业智能与自动化展览会,开阔学生学术视野。③革新教学手段,“连上网”线上教学,录制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辅助学生课外学习,特别是疫情期间为校内外相关专业的在线教学提供支撑,并受到“学习强国”重点推荐;建成移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④开展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教学+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精心挖掘思政元素,润物无声融入课堂,努力培养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⑤做学生良师益友,努力走进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参加摇篮杯、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20)、校优秀本科生导师(2021、2020)、“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2018)、优秀班导师(2015),连续4次排名“近3年学生网上评教”全院前3名(2018、2019、2020、2021)。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2021、2020)、全国第四届毕业设计大赛佳作奖(2021)、北京市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20)、国家奖学金2项(2020、2018)、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项(2018、2017)。指导的2022届4名本科生中有1人光荣入党,3名国内读研、1名出国读研,指导的2022届4名研究生中有2人光荣入党,1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厦钨奖学金。

3.潜心科学研究,推动实践创新把科研做出彩

育人是个大系统,教学和科研须相促相长、双轮驱动。多年来坚持用教学支撑科研,使科研更有底气;坚持用科研反哺教学,使课堂更有活力。①围绕“国之大者”,为攻克“卡脖子”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中束流管研制;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室外大中型压雪车研发及应用示范”课题。②瞄准“科技前沿”,在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方向基础上,着眼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新兴领域,主动研究和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知识储备水平和实践研究能力。③立足“交叉领域”,发挥“机-电-液系统”研究优势,从机械、材料等交叉领域入手,连续十多年深入研究极端辐照环境下材料疲劳损伤课题。④致力“教研相促”,努力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专业。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9、2017),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2020)。发表SCI/EI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7篇,Top论文6篇。获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突出贡献奖(排名2/11,2009),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15,2009),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

4.全心履职尽责,促进事业发展带团队增光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还先后担任系、学院相关行政职务,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全心履职尽责。①团队建设上,聚焦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瞄准国家重大项目,搭建“老-中-青”梯次链条,形成“有任务齐心协力、扛责任共同分担、出成绩人人有份”的良好团队合作生态。②教学管理上,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培养新模式,首次设立院级教改项目,形成“一个总项目、若干个子项目、分阶段推进”的教研工作体系;新冠疫情期间,应对大规模线上教学的紧急任务,迅速组织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实现线上教学的“好教学效果”和“零教学事故”双目标。③促进学院专业建设上,推动“机械工程”、“工业设计”申报成功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推动“车辆工程”成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车辆工程”、“物流工程”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组织 “视觉传达设计”、“机器人工程”申报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上,首次举办“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大赛(机械学院站)”,吸引更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⑤开展校际交流上,组织承办“北京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两次组织承办“北京高校机械类专业群工作会”,积极参加教育部、教指委组织的高水平教研会议并做主题报告,扩大我校我院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⑥推动国际合作和传播上,组织举办“第四届机械工程与应用复合材料国际会议”,组织建设学院英文网站/宣传册/PPT等国际化传播平台,助力学院国际化合作和传播。

带领团队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2),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2019、2021)、参与2项(排名2/10,2020;排名2/28,2021),主持校重点教改项目1项(2020)、参与校重大教改项目2项(排名2/21,2020;排名2/26,2022)。获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排名2/8,2021;排名2/15,2022)、一等奖2项(排名2/7,2021;排名1/9,2020)。负责建设学院国际化传播平台,获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奖4项(2021)。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大学理论学习网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